

衡水是一個有著眾多名吃的城市,這里是吃貨的天堂。來到衡水不僅僅是游玩,更要去體會衡水人的飲食生活,體驗衡水文化。來到了就不要錯過衡水的特色飲食文化,小編帶你品味衡水特色的飲食文化。
巨鹿香腸
“衡水餐桌兩件寶,白干香腸不能少”,這是多年來在衡水城
鄉(xiāng)及相鄰各縣民間廣泛流傳的一句順口溜。這里所說的香腸就是衡水市桃城區(qū)巨鹿鎮(zhèn)所產的巨鹿香腸。
巨鹿香腸的產生與巨鹿鎮(zhèn)濃厚的商業(yè)氛圍有直接關系。清光緒年間,巨鹿鎮(zhèn)已發(fā)展成為滏陽河上一個重要的水陸碼頭,來自冀縣、南宮、新河等縣的農產品在這里集散,而來自下游天津和上游邯鄲等地的物品也在這里中轉運往上述各縣。那時,國內許多大商號、錢莊在巨鹿都設有分號,各種商號多達181家。繁忙的商業(yè)活動催生了巨鹿的飲食服務業(yè)。清末,僅賣熏雞和熏肉的作坊就有20多家,巨鹿香腸就產生在一個叫祥順居的熏雞坊中。
高登科(1904年生),祖籍冀縣岳家莊,是巨鹿香腸發(fā)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。據他現年77歲的兒子高立儉講,高登科的外祖父姓劉,經營一家祖?zhèn)鞫嗄甑摹跋轫樉印毖u坊,握有一套嫻熟的熏雞手藝。到高登科的舅舅時,他把祖?zhèn)鞯难u的一些獨特配方嫁接到了制作香腸的程序中,使祥順居制作的香腸具有了清香可口、色味俱佳的品質。高登科13歲就在巨鹿鎮(zhèn)跟他舅舅制作香腸,全面繼承了他的衣缽,并對其配方又進行了改進。民國初年,巨鹿鎮(zhèn)共有祥順居、亨利居(高登科的親戚韓老立開)、禮盛居(殷老信開)等四家香腸作坊,其中祥順居的規(guī)模、銷量和名氣最大,往往都是祥順居的香腸賣完了,其它三家的香腸才開賣。據說,那時許多外地商販都是提前幾天交款,才能訂到巨鹿香腸。巨鹿香腸被南來北往的商人帶到各地,在京津也有了名氣。
巨鹿香腸產生不久便馳名遐邇,固然與巨鹿鎮(zhèn)優(yōu)越的商業(yè)環(huán)境及當時社會群體的飲食特點有一定關系,但與巨鹿香腸優(yōu)良的制作技術更是密不可分。制作巨鹿香腸,要經過選、捋、切、篩、調、捆、灌、煮、熏九道工序20多個環(huán)節(jié),歷時一天才能完成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有嚴格的要求和獨特的講究。如:煮時要放17種中藥配制的調料,要煮成柳子開(小開);調腸餡時首選綠豆團,其次是山藥團;熏腸時需用楊柳木鋸末,冬天熏成棗紅色,夏天熏成金黃色。優(yōu)良的制作技術使巨鹿香腸具有了皮脆、肉嫩、清香不膩、存放耐久的優(yōu)點,因而傳承百年而不衰。
武邑扣碗
武邑扣碗,又稱家常席、農家席。據說從宋代開始,武邑農村每逢結婚生子、老人喪葬、朋友聚會,都用扣碗招待客人及賓朋。扣碗以“凈碗”(即肉碗)多少區(qū)分“席”的質量和窮富之別。扣碗分肥方、肥片、五花、純瘦、排骨、魚肉、雞肉、海帶等。凈碗制作過程分為煮、熏、改刀、蒸、加湯等,再配以時鮮蔬菜,組成八個或十個碗席,有肥有瘦,有葷有素,肥而不膩,素而可口。
扣碗面向大眾,經濟實惠,招待賓朋,至高無上。明清兩代在當地已負盛名??滴跞拍辏?700年),康熙皇帝巡正定府冀州,路過此地,偶爾嘗之,失聲叫絕,賜名“武邑十大碗”,并欽定為宮廷膳食之一。自此,名聲更噪,品嘗者絡繹不絕。
歲月更替,時代變遷。武邑扣碗在保持原來色、香、味俱全的基礎上,在原有“八大碗”、“十大碗”的基礎上,又推出了二十多種特色扣碗,深受廣大群眾喜愛,吸引外地美食專家前來品嘗。
不論在武邑縣城,還是在衡水市區(qū),以武邑扣碗命名的飯店有很多家,人們不僅可以隨時品嘗到武邑扣碗,還可以充分領略到武邑的民俗文化風情。
冀州燜餅
據史料記載,明朝時期,燜餅始于冀州。舊時,冀州有一個傳統(tǒng),叫做“幼而讀書,長而經商”。一些聰明的冀州餐飲人跟隨著經商的熱潮,先后在北京、天津等地設立了冀州館,使“冀州燜餅”落戶并逐漸成名。后來,冀州傅官村人劉立平秉承冀州燜餅的傳統(tǒng)工藝,把這一傳統(tǒng)食品提升到一個新檔次。他做的燜餅色澤黃亮、勁道松軟、不粘不連、滋味醇厚、香氣撲鼻,并且還有素燜餅、肉燜餅、黃菜(即雞蛋)燜餅、鴛鴦燜餅(一盤兩樣)等多個品種。解放后,劉立平的傳人楊站長在碼頭李供銷社飯店做廚師,1966年還為視察地震災區(qū)的領導人做過燜餅。楊站長的徒弟馬丙樹長期主灶冀州湖賓樓飯莊,用冀州燜餅先后招待過來自俄羅斯、美國、日本、以色列等21個國家的客商,被河北省勞動廳授予“業(yè)務技術能手”稱號。
衡水的地方名吃很多,像巨鹿香腸、武邑扣碗、冀州燜餅、冀州曹記驢肉、落鍋燒雞、王集灌湯包、景縣粉玍、阜城全鹵面、棗強鞋底燒餅、衡水湖全魚宴、衡水湖漁家宴等等,不一而足。你知道嗎,名揚中外的北京“全聚德烤鴨”的發(fā)明人就是我們衡水冀州人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