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界M7剛預售就大賣,外界關注的是賣車的華為,而不是造車的小康。華為搶走了所有的風頭。
這是華為和小康旗下的賽力斯公司合作的第三款車,AITO問界品牌下的第二款車。嚴格意義上,M7不算華為自己的車,因為它的品牌名稱、生產制造、銷售收入,都歸小康賽力斯。但外界相信這就是華為的車,它由華為發布,在華為的門店售賣,還有華為汽車業務的一把手親自兜售。
外界很多人擔心小康淪為華為的代工廠,失去主導權。但在小康的敘事里,它跟華為是平起平坐的身份,不會做代工,即便它主要承擔的就是生產的職能。小康想借助華為的力量,實現新能源汽車業務的轉型,可以說是麻雀變鳳凰。它在重慶沙坪壩用于生產M7的新工廠,就叫"鳳凰"。
在和小康合作之前,華為已經進入了汽車業,2019年上海車展上官宣,當時的定位是零部件供應商。
它的合作對象不只有小康。北汽、長安、廣汽,這三家背景深厚的傳統車企,都跟華為有合作,且時間要早于小康。
但最后跟華為合作最深入、落地最早、動靜最大的,卻是存在感最弱的小康。
小康是重慶的一家傳統車企,在中國的造車江湖中排不上太好的座次。最早這家公司叫渝安集團,是造摩托車的,跟汽車沒什么關系。后來它跟東風汽車合作,打造品牌"東風小康",切入汽車業,并靠低價面包車一戰成名,公司也改名為"小康"。

跟華為的合作,可以看作是小康的第三次創業。小康想把當年跟東風合作的路子再走一遍——成立新公司賽力斯,打造新能源汽車品牌AITO問界,公司改名為"賽力斯"。
對于小康而言,華為的角色就跟當年的東風一樣,是轉型路上的白衣騎士。
華為一直對外宣稱不造車,要做供應商,但現在實際掌權華為汽車業務的余承東,野心不止于供應商。從手機轉向汽車,華為一方面在拓寬自身邊界,另一方面也在邊走邊看,投石問路。如果說華為是造車路上那個問路的人,那小康就是華為投出去的石子。
按照小康的說法,華為和小康之間的合作模式是: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、品控和渠道銷售,小康負責研發、制造、交付、服務以及創造全生命周期的用戶體驗。
簡而言之,華為來決定造什么車、怎么造,并負責賣車,小康負責生產交付,以及售后服務。
但不管怎樣,只要能合作共贏,對于兩家來說,都是最好的一個結局。
以上就是小編的分享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。